景美運動公園

By 河小編 - 2月 07, 2018

景美運動公園

景美運動公園,佔地廣大、風景美麗,但,你能想像這個公園有許多故事嗎?

這個故事,要從台灣大學的前身,台北帝國大學說起。


西元1,928年,台北帝國大學因建校舍基地填土,在當時的十五份一帶取土而發現約2500年前的石器,石器出土後便轉交給當時研究人類學的教授,移川子之藏。

隨後在西元1,934年,移川子之藏教授便以紐西蘭毛利族所用的巴圖(patu),將之定名為台灣地區第一件巴圖,並將出現石器地點,定名為十五份遺址。

巴圖?跟巴風特有什麼關係?嗯......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
巴圖一詞,源自於紐西蘭毛利族語,指一種以玉、石、鯨骨或硬木製成的匙形武器,有時也當作酋長的權杖,或祖靈的法器,尺寸還挺大的,可以想像一下石器時代的人,揮舞著跟羽球拍差不多大小,猶如放大版飯匙的巴圖進行單挑、群毆或跳八家將之類的(大誤)。

總之,台灣地區第一件形狀材質特別的巴圖石器,是探討台灣與泛太平洋文化圈交流的指標性器物,可是,在移川子之藏教授逝世後,卻無人知曉十五份遺址的真正所在地。

這個連金田一耕助用他爺爺發誓也解不開的謎,持續到西元1,986年(民75年)的植樹節,才突然出現曙光。

當時為了響應植樹活動,有位愛種樹的朋友在自家後院挖坑準備種樹時,挖出了一堆巴圖石器,接著,這些石器們顛沛流離,輾轉在二十年後,於西元2,006年(民95年),終於被考古學的教授大大們,推斷為疑似是新石器時代十五份遺址的文物。

至於在這中間漫長的數十年,景美運動公園因為背靠蟾蜍山、面臨萬盛溪,曾是依山傍水的福地,但隨著都市計畫發展,公墓群遷移後,搖身變成化學工廠用地,接著在化學工廠遷廠,卻檢測出土壤有汞污染,於是在西元2,003年(民92年),政府與化學工廠開始整治土地,把污染情形和濃度降低後,在西元2,004年(民93年),將此地暫由北市警察局交通大隊做為拖吊停車場,直到西元2,006年(民95年),北市府工務局公園處依都市計畫闢建公園......等這些一口氣念完還是有點喘的小插曲,終究......沒有景美運動公園可能是新石器時代古蹟來得嗨呢!

景美運動公園

如今在景美運動公園附近,有兩條禁止車輛通行的彎曲道路,這兩條道路過去為昔日萬盛溪蜿蜒流過,現在我們卻能步行其上,隨著彎曲路徑,想像當年苔滑水無聲、清泉石上流的荒野風光,這是多麼有趣的體驗。



資料來源: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公民新聞科學月刊自由時報

  • Share: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